中美文化差异

12 minute read

最近看了不少中国哲学的书和视频,想来结合我的经历说一下我浅薄的理解。我主要看的是复旦的王德峰老师的视频。最开始看王德峰老师是从他的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 入坑的,然后又陆续看了马克思哲学、阳明心学、艺术哲学等等课程,感觉非常长脑子。他有很多片段在 B 站上都很火,特别是讲金刚经三句义的那一段。有兴趣的可以去搜一搜。

我现在在美国也待了有三年了。就我的感觉来说,中国的文化比较讲究平衡,凡事不做到极致,但是美国恰恰相反。美国人喜欢把所有事情都做到当前认知下的极致,然后就相对地固定下来。好像美国人倾向于相信对于每一件事情,世界上都有唯一最好的一个处理方式。而且一旦我们发现了这个方式,就要一直坚持。如果发现了问题,那就应该在现有方式的基础上修补,而不是去推翻之前已经存在的知识。我印象很深的一个事情就是我在 UCSD 的导师说他相信 “there has to be a best way to design it”。我不记得具体是 design 什么了,但是这种对 “the best way” 的执着当时对我有很大的冲击。

举例

在别的领域里也可以体现出美国的这种目标明确,努力到极致的文化的例子。

城市规划

我最开始看美国城市(特别是新规划的郊区)的地图的时候有一种感觉,就是感觉规划得非常清晰。你能看出来哪里是住宅区,哪里是商业区,哪里是医院,哪里是公园等等,在地图上非常清晰地用不同颜色标注出来了。而看国内城市的地图的时候就会发现好像所有东西是交织在一起的。我的猜想是,由于美国需要用概念和逻辑来找到那个 “最好” 的规划方案,把城市划分成不同的单一功能的区域可以显著降低在规划过程中的复杂度。由于推理的单位从单个的楼房变成了一片区域,他们在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变量也就更少了,也就更方便了。

但是这种单一功能的规划也会产生问题。这种规划会导致大多数人无法只通过走路从一个区到另一个区。比如住在 single family house 的人无法走路去一个 plaza 买菜。所以造成干什么都要开车的现象。有调查显示在美国,一半的行程是小于五公里的,但是就算这种短距离的出行需求也只能开车,这就加剧了交通的拥堵。所以现在美国又在研究新的模式,比如 TOD 就是一个最近很热的概念。

汽车文化

汽车文化应该是美国最核心的文化之一了。而开车本身就是一个目标非常明确的活动。你需要在脑子里想好一个目的地,然后可能要在地图软件里输入它,然后你就(像一个机器一样地)跟着地图的指引开车。开车和走路不同,开车的时候你无法自由地改变你的行进方向,也不能随时停下休息或者看风景。

有人可能说开车和走路不具备可比性,因为开车可达的半径比走路大多了。那如果我们把开车和乘坐公共交通比较的话,就会发现美国的汽车文化还是会导致你出行的目的性非常强。虽然乘坐公共交通也需要你有一个目的地,但是你的目的地是一大片区域,而不是某一个餐馆或商店。在美国的郊区,你开车到达一个 plaza 停下后,你的目标是很清晰的:我就是要去这个餐厅吃饭。吃完饭之后就回到车上了,你就又需要重新有意识地 “决定” 你的下一个目的地是哪里。如果是在城区选择乘坐公共交通,你在下车之后是一定会走一段路的,而且你的目的地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并不是某一个商店,而是一个行人友好的商圈。你在这个商圈中是可以自由地行走的,而且你在自由地行走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说不定你看中了某个商店想进去逛逛,或者是你恰好碰到了一个好朋友。这种事情在美国郊区去哪儿都要开车的情境下是很难发生的。

“专业性”

最近还看了 Gad Elmaleh 在 Netflix 上的单口专场 American Dream(强推),里面提到了他作为一个法国移民在美国感受到的文化冲击。他说的很多东西都可以用做事到极致来概括。

他提到他在美国遇到了一个工作非常认真尽责的商场的导购。他想让导购帮忙找一件毛衣,导购找了半天回来很伤心地说没有找到,他正想安慰的时候导购突然说他再去 double check 一下,这让 Gad 非常惊讶,因为法国导购甚至不会 single check。首先这个故事可能有艺术加工的部分,但是一定程度上还是能反映美国人对工作的态度的。当然也可以说这是一种专业性的体现,但是专业性本身就是一种 “做事到极致”。我发现我现在有点反感这种专业性,因为过度的追求专业性其实是非常 dehumanizing 的,是一种对人的异化。我自己也在尝试去寻找这个平衡点应该在哪里,让我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也让它在一个可接受的程度里。

为什么呢

美国是一个很新的国家,没有什么历史,也没有什么包袱,所以它可以从零开始,但是这也意味着美国社会的共识是很少的。所以美国需要用最底层的语言和理性来构筑这个社会。只要是语言可以概括的东西一定要表达得很清楚。之前也看过一个说法是由于美国是各地的移民组成的国家,所以形成了一种 low context culture,所以需要尽量用语言把话说得很明白。

感受

感觉美国人每天都活在一个巨大的实验室里。几乎所有的行为都和 “科学研究” 的结果相关,依照逻辑的推理来做各种决定。比如在政治竞选中,你可以很清晰地说出哪些 “议题” 是你关心的,你的 “立场” 是什么,美国人有各种各样的词语来形容世间万物。其实我是很佩服这种 “我命由我不由天” 的精神和希望改造世界的精神的。

美国社会的模式很像加密货币使用的模式。加密货币有价值是因为它用了算力作为壁垒。因为算力不是一个容易获得的资源,所以算力所产出的加密货币才有价值,尽管不存在一个中央银行来管控货币。而美国的模式就是先假设所有人都是自私的,然后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利益奋斗。因为人的智力、能力等等不是一个容易获得的资源,所以不需要一个中心的权威来告诉人们资源该怎么分配,而是说赢了这个博弈游戏的人获得资源。

东西方哲学也很像 lambda calculus 和图灵机之间的关系。两者其实都是宇宙的真理,只不过一个自上而下,一个自下而上。但是归根到底两者是等价的,描述的都是人世间的规律。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发展到最后一定会进入社会主义。我的一个理解可以说是资本主义是指科学的,使用抽象概念,注重达到抽象指标的发展,而社会主义是更加人本的发展。其实现在在美国也在往这方面进步。比如说医疗保险里面处方药的价格是按能吃多少天计算的,也就是说它规定好了无论你吃什么药,你有一个固定的预期每个月需要花多少钱,这就是更加人本的模式。但是我们怎么才能达到这种更加人本的发展模式呢?可能也只能借鉴西方的发展模式。就像 lambda calculus 非常抽象,但是我们可以用图灵机去实现它。

相关阅读